理想城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理想城俱乐部 门户 见识好文 教育 查看内容

毛泽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下)

2022-9-8 14: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4| 评论: 0|来自: 冷水播报

摘要: 51925年2月,时任上海执行部组织秘书的毛泽东因工作劳累过度(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受到国民党内的排挤)而生病,遂携妻子杨开慧及两个儿子回到湖南湘潭韶山冲的老家进行休养。光阴如梭,15年时光弹指一挥间, ...
浏览文章时间满 95 秒,可领取 475 理想分

5

1925年2月,时任上海执行部组织秘书的毛泽东因工作劳累过度(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受到国民党内的排挤)而生病,遂携妻子杨开慧及两个儿子回到湖南湘潭韶山冲的老家进行休养。

光阴如梭,15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当32岁的毛泽东再次踏上这片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土地时,发现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只是对世界的认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人的认知改变都是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就像小孩子长身高一样,当事人自己感觉一天一天在过,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在一个长时间未见的熟人看来,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迅速的。

15年时间,足够让一个普通人的认知产生彻头彻尾的改变,更何况是饱读书籍、广交良友、雄心壮志的青年毛泽东?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与童年伙伴相见时,各自的内心状况。

但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此时的毛泽东内心一定会涌起那种本文一开头就描述的孤独感。

他们的认知早已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若给童年伙伴们讲自己这15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估计没几个人能搭上话。

善良的童年伙伴们当然不会想到,此时面前的“石三伢子”心中正在酝酿一个巨大的计划,带领千千万万农民推翻旧秩序的大计划!

只是,天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童年伙伴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广阔的认知呢?

他又如何向乡亲们诉说呢?

这种想说又无法诉说的孤独感,中年鲁迅面对中年闰土时也曾有过,估计很多读者也曾有过。

但与很多同学在聚会之后便分道扬镳不同,历尽千帆之后,他归来仍少年。

他依然是那个童年时期与小伙伴们真诚相待的“石三伢子”,虽然童年小伙伴们难以理解他的认知,但他打心底里理解这些童年小伙伴们的认知。

在此之前,他进行过长期深入的农村调研考察,并写过大量的考察报告,他深深地明白农民们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

他更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的认知局限!

他对妻子杨开慧说:

“如果我不走出去,我还会是以前那个石三伢子,跟乡亲们的思想一样固化。农民们不是天生的麻木,天生的逆来顺受,而是被这几千年来的封建枷锁给桎梏了。”

既然农民们的思想被桎梏了,他就要让农民们觉醒起来;既然农民们受到了压迫而不自知,他就要让农民们翻身做主人!

这是他的使命!

就在此次家乡养病期间,毛泽东带领韶山乡亲们发动了“平粜阻禁”运动,斗倒了当地土豪劣绅成胥生。

在当时的韶山农民们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偏偏实现了!

当成胥生联络的官兵前来捉拿毛泽东时,他早已带着家人,在乡亲们的护送下,乘船离开了韶山。

电视剧《毛泽东》再次展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

年幼的毛岸英指着岸上乡亲们的火把,对杨开慧说:“妈妈,你看,星星。”

杨开慧说:“岸英,那不是星星,那是火把。”

此时的毛泽东说:“不,是星火,是星星之火!”

也许,此时连身边的妻子都没有马上意识到,丈夫口中的“星星之火”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毛泽东的认知第二次走出了韶山。

第一次,17岁的他给父亲留诗一首,一个人走出了韶山。

事实证明,要想提升认知就必须突破局限,必须到外面的世界去接触更多的信息、更大的圈子,自此以后,他迅速提升了个人认知,见识了世界!

第二次,32岁的他在乡亲们的护送下,携妻带子走出了韶山。

事实证明,农民是可以觉醒的,农民运动是可行的,韶山的“平粜阻禁”便是有力的证明!

自此以后,“星星之火”将燎遍全中国!

这一次,他要让整个中华民族提升认知,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启!

他还是那个17岁时离开韶山的“石三伢子”,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6

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内心对话,问自己“人生终极的问题”:

我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儿?

小时候,我们的内心如此纯真,与童年伙伴们有过一段难忘的时光,那时的我们对人生一点都不迷茫。

长大了,曾经的伙伴各奔前程,大家见识增长了、眼界提升了,却反而容易陷入迷茫。

忘了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曾经亲密无间的童年伙伴,却已形同陌路。

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唱道:

“转眼过去多年时间,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

“抬头仰望这满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提升认知”非常重要,却迟迟不行动,眼看着曾经的伙伴的见识一点点地超越了我们,没了共同话题,内心极其孤独,却依然不行动。

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动力,我们陷入了迷茫,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儿。

既然连去哪儿都不知道,那么我们现在在哪儿还重要吗?

人的认知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

从青年时期毛主席的身上,我也在试图寻找答案。

一开始,我以为是“信息”,是信息的差异产生了认知的差距;

后来,我认为是“圈子”,因为只要形成了“圈子”,认知的“信息”自然成为了潜意识;

再后来,我认为是“志向”,因为只有心存“志向”,人才会上下求索,寻找自己向往的“圈子”,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最后,我才明白,最根本的是“初心”。

只有“初心”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儿,然后才能产生“志向”,进而产生“圈子”和“信息”。

时光流逝,初心不变的人才是最不困惑之人,正如毛主席的人生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他是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伟大领袖,也是17岁时走出韶山冲的“石三伢子”!

在那段风云诡谲的时代,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就像那首歌词唱的那样: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孤独时、迷茫时,想一想自己的年少时光吧,那时的你和曾经的伙伴们嬉笑打闹、憧憬未来,那时你们的初心是什么?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毛泽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3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QQ|手机版|理想城俱乐部 ( 闽ICP备19016385号-2 )

闽公网安备 350121025006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221536

全国热线4009986601

GMT+8, 2024-4-26 15:55 , Processed in 0.22682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