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城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理想城俱乐部 门户 见识好文 查看内容

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初稿)第六部分

2021-10-28 11: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4| 评论: 0|来自: 李笑来 2020

摘要: 12. 微信传播机制独特在那里?微信视频号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它的推荐算法,都与看起来差不多的其它短视频平台不同 —— 这个巨大的差异来自于它的底层:微信有全网唯一最全的熟人社交关系网络。你用你的微信号发布 ...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4 秒,可领取 1520 理想分

12. 微信传播机制独特在那里?

微信视频号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它的推荐算法,都与看起来差不多的其它短视频平台不同 —— 这个巨大的差异来自于它的底层:

微信有全网唯一最全的熟人社交关系网络。

你用你的微信号发布视频号内容之后,接下来的若干天里,你的视频号内容大致会按照以下步骤传播:

  • 在第一个 24 小时里,算法会将这个内容推荐给你的微信通讯录里的人看 —— 他们是你的一度人脉,强关系。算法会评估,看看有多少人打开这个视频?有多少人看到最后?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转发?有多少人收藏?有多少人评论?…… 如若相对来看指标不错的话,那么,就进入下一轮推送。
  • 在第二个 24 小时里,算法会将那些第一个 24 小时里表现不错的内容,推荐给你的二度人脉 —— 就是你朋友的朋友们。这些人要么在你的微信通讯录的人的微信通讯录里,要么在一些与你共同所在的各种微信群里。比如,你和我可能并不是微信通讯录好友,但,你和我共同在一个群里,那么,你和我也算是二度人脉。之后,还是一样,用第一个 24 小时一样的那一堆指标来衡量,看看表现如何?
  • 在第三个 24 小时里,算法会将那些在第二个 24 小时里依然表现不错的内容推荐给你的三度人脉……
  • 以此类推…… 直至六度人脉。

理论上,如果你的内容竟然被传播到六度人脉,那么,你的内容(或者说,干脆是你本身)已经触达了整个世界。

六度分隔理论(英语: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 1967 年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 6 步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 维基百科《六度分隔理论》

以上我向你讲述的「微信视频号内容传播方式」并非所谓的「内部消息」—— 我个人也没有任何渠道去了解微信视频号团队是如何写算法的,他们也不会告诉任何人任何细节。但是,基于「微信有全网唯一最全的熟人社交关系网络」这个事实,以上的推测只能说「非常合情合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咖」开通视频号之后发现内容传播范围很狭小的重要原因:

大咖们是最大程度上把微信当作「私密社交工具」使用的…… 例如,明星、知名投资人、知名作家等等,都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很珍惜自己的空间,不愿意被各种消息所打扰 ——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通讯录里的人很少很少…… 于是,他们冲进来做视频号的时候,第一个 24 小时就吃亏了!

另外一个常见的「大咖几乎必然犯的错误」是「用助理的微信号发视频号内容」—— 小助理的通讯录质量肯定相对极差啊!于是,又是「吃了亏都不知道咋吃亏」的结局……

那么,你现在应该马上反应过来了:

你的微信通讯录里好友人数越多,你做视频号就越有优势……

这几乎是必然的结论。甲乙二人同时做视频号,在质量内容相对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甲的微信通讯录里有 5000+ 好友,而与此同时,乙的微信通讯录里只有曲曲 150 人的话,那么,乙在第一轮筛选中,就已经开始吃亏了…… 而甲的内容呢?第一轮就能够传播给更多人,那么,后面每一轮都相对更有优势。

有一个数字,叫做邓巴数(Dunber’s Number),这个数字是 150。而「邓巴定律」也叫「150 定律」。绝大多数人一生能够维护的强关系人脉中的人数,大约是 150…… 换言之,绝大多数人的一度人脉平均来看,也的确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值。

dunbars-number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微信通讯录好友人数都在 150 以上,因为你的通讯录里总是有一些并不是太熟悉,甚至到后来早都忘了是谁当初是为什么加上的人…… 根据张小龙在 2020 年的公开课上所讲,目前微信 12 亿用户中,绝大多数人的通讯录好友人数平均为 500 左右。

然而,有另外一个数字你可能需要更加重视。也是在同一个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有大约 100 万用户的微信通讯录好友人数超过了 5,000 —— 也就是说总计有大约千分之一不到的用户,是「微信通讯录好友人数超级大户」。理论上来讲,他们是已然「坐拥最大屏幕」的人群…… 很可惜的是,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也因此压根就没有想过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论去开发那「已然属于自己的资源」。

等等!千万不要读到这里,就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点什么,就开始着急忙慌地去琢磨如何给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填满 5,000 人…… 甚至拉起一个大群开始互加 —— 不要作无用功。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那些格外有价值的事情,都不是能够通过单一线索就可以搞定的。决定最后成功的因素总是有很多,至少多于一个,所以,「了解相对全面之后再开始行动」总是更好的策略 —— 说文邹邹一点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有一些人的微信通讯录早就满了,可是,当他们开始做视频号的时候,还是发现自己的内容传播很差……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最大嫌疑是内容质量差 —— 这个不用再多费口舌了。

第二,你的微信通讯录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他们不是你的内容的「受众」。例如,明明你是想做本地内容的,可你的微信通讯录里的 5,000 人是在网上乱加进来的,跟你那「本地」全无关系……

第三,这个原因最为严重:你的微信通讯录好友中,真正认同你的人的比例太小!—— 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为你的内容点赞、不会转发你的内容,甚至…… 甚至他们压根就没关注过你!

2017 年的时候,比特币价格暴涨…… 很多人,真的有很多很多人都跑来找我,话里话外颇有些怪罪的口气:「咱们这么好的朋友!你怎么当初就压根没告诉我呢?」—— 可实际上,李笑来真的很无辜。因为,在中文世界里,几乎第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此物一出天下反》就是李笑来写的,并且,当时李笑来还是直接把它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我没藏着掖着啊!我告诉了全世界啊!

当然,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另外一个真相:我的大多数朋友并不会阅读我的博客文章的!当然,他们也没告诉我他们根本就不看我的博客的 —— 也可以理解,谁愿意当面说这事儿啊!

如果,最终你发现你的通讯录好友之中真正认同你的人比例很小,那么,我刚刚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于是,有一个结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坦然接受了:

任何有效的人脉都不是天然存在的,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有效的人脉,都只能通过耐心积累刻意打造长期经营才可能最终获得。

随意形成的人脉,从来都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 起码,很难形成真正的商业价值。

在「耐心积累、刻意打造、长期经营」之前,我们需要掌握怎样的「最少必要知识」才能开始起步呢?一共四个字就足够了 —— 反正也不是李笑来发明的,说实话,这东西也轮不着李笑来发明,因为古人都知道:

识人断物

这四个字,说的是两件事。「识人」,才能打造积累经营有效人脉;「断物」,才能通过看透趋势进而获得它的加持 —— 当然,我们早就已经用过这四个字了,甚至早就算是掌握了这四个字,还记得吗?

  • 识人: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好商人是什么样的 —— 他们只做公平交易;
  • 断物:我们在看到趋势的时候已经分析过 —— 完整的微信商业生态已然形成……

好了,抽时间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吧,做个表格,给其中的每一个人打分。评价一下他们各自对「公平交易」这个概念的理解,思考一下他们的过往行为是否表现了对「公平交易」这个核心概念的认知、判断,以及行为,最高 5 分,最低 1 分……

有一个结论是非常干脆的:

打分在 4 分以下的人,事实上不值得你作为一个商人在他们身上浪费任何一分一秒。

不过,有更严峻的问题。「识人」,不止要去识别他人,更要认真识别自己…… 给自己打打分罢:

  • 别人会给我打 4 分或 5 分吗?
  • 有多少人会给我打 4 分或 5 分?
  • 给我打 4 分以下的比例到底有多高?

这个问题,你自己回答还真没用 —— 无论你多么想让自己客观起来……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各式各样的幻觉。你想啊,竟然有接近 90% 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呢!所以,你得四处打听一下…… 甚至可能需要设计一些有技巧的评测 —— 如果对方的答案让你失望,请务必提醒自己:

你自己的答案是幻觉 —— 人家给你的答案才更可能是真相……

13. 打造广场之前如何打地基?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究竟要怎么做,要学什么,才能做到让别人给我自己打起码四分或者干脆五分呢?」——如果满分是五分的话。

我们之前提到,在微信商业生态里,要么卖货要么卖课;如果,既不能卖货也不能卖课的话,那就选择卖服务……「卖」显然是重要的,于是,「销售能力」好像明显非常重要。

但,为什么之前我并没有把「销售能力」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呢?为什么在讲销售之前,反复强调的竟然是其他东西呢?比如,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是这些:

  • 识别长期价值的能力
  • 只做公平交易的原则
  • 以终为始的决策能力

因为「销售能力」也好,「销售技巧」也罢,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凭空产生、凭空使用的东西…… 它总是只能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

市面上有很多讲「销售技巧」的书籍、课程、培训…… 绝大多数都没用 —— 因为那些技巧不可能凭空产生作用。想想就知道了,就算有人把十八般武器全都拿过来给你,若是你身体素质不行的话,那些武器全都是摆设,那些技巧你根本就学不来,学会了也用不好 —— 遇到一个比你更加身强力壮的就直接废了,不是吗?

如果说,微信朋友圈是个「大屏幕」,那么,微信通讯录就好像是「挂着那块大屏幕的承重墙」;如果说,微信是个「大广场」,那么,微信通讯录就好像是「那广场的地面」…… 那么,请问,「地基」是什么呢?

你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地基啊……

同样的道理,「你这个人本身」也是「销售能力」的「地基」。老话说,「做事先做人」,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 只不过,它听起来太老生常谈了;或者,单单把这一句话拎出来实在是太不容易引发重视了,所以,新人们总是并不把它当回事儿……

不过还好,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就已经让你深深体会到了「你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你只不过是多读了一千多字而已,就已经不再把微信只是当作「熟人通讯工具」使用了;你又只不过是多读了一阵子而已,就发现过去的自己太不懂得如何认真做决策了;再然后,你只不过是学了一个新词,「客户终生价值」,就突然间觉得视角开阔了,好像是多了一双慧眼,竟然可以把过去觉得纷纷扰扰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你看,你的认知发生变化,一切都会跟着发生变化,甚至干脆是巨变!那么,如果你整个人发生变化了呢?如果你竟然有可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呢?

你所存在的世界也会跟着变好……

—— 你信不信?很多过来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演员黄渤在一次采访中就提到,年轻的时候觉得生活很艰难,遇到的坏人也很多…… 可是,等有一天,自己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才发现,人们对他都挺好的,感觉好人也更多了…… 这是幻觉吗?并不是,你所身处的世界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的。BOX 定投践行群里的刘晓艳老师说得好:

最好尽量按照正确的想法活着…… 否则, 早晚有一天,你会开始按照你的活法想着……

所以,「我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才是最基础最首要的问题啊!

因为经商也好、做销售也罢,都一样,你经营的或者你销售的,本质上来看,其实是你自己,而不是你选中的商品或者服务…… 理由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是你自己根据你自己的原则选择了那个商品或者服务」,而不是「那个商品或者服务竟然自己有灵魂所以有意跑来选择了你」,不是吗?

不仅从商业角度,更是从人生角度,这个问题有个最硬核的标准答案:

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相信我,如果有一天,我竟然从你手中购买了商品,或者从你手中购买了服务,那么,首先是因为我信任你,而不是因为那商品怎样或者那服务怎样…… 因为,我必须先付钱才能使用商品或者服务,所以,在我掏钱的那一刻,我是在做一次「冒险」;虽然也许我有机会退货退款,但,在这种不好的结果发生之时,我不还是已经把自己的时间 —— 比那钱更重要更宝贵的资源 —— 赔进去了吗?英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组用来描述这种情况,叫做 “Leap of faith”,在电影《盗梦空间》的台词里出现过,即,「因为信任(甚至信仰)而甘愿冒险一跳跨越障碍」。

当我们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是因为通过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他「有原则有底线」。所以,我们能对他这个人的人品放心。「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做事方式是特定的,选择是有依据的,即,他会用他一贯的原则做决策;不仅如此,他们在做事的时候,还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他们有底线,所以,有些事情他们坚决不做……

于是,这样的人,其行为是「可预测的」(predictable)。即便是在我们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合理推测,他这个人可能会怎么做,因为「他一贯如何如何」,因为「有些事情绝对不会做」…… 到最后,我们会看到那预测准确度八九不离十 —— 所以,我们才能信任他。进而,又一次「不出所料」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加信任他……

在生活中,严格按照正确的原则做事,经常会掉进坑、撞到墙,轻则皮肉损伤,重则头破血流…… 真的非常不容易。与此同时,很多人会选择违背原则,甚至放弃底线,用以换取眼前的利益,甚至可能是很大的利益。所以,在后者面前,前者常常看起来像是个傻屄 —— 不仅朋友不理解,甚至连家人都要不停地抱怨…… 于是,到最后,能够一直坚持原则一直坚守底线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少之又少。

不用举例。反正只要活下去,你一定会遇到无数的例子,不论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之中,很多时候,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甚至可能其实非常简单。比如,李笑来写书讲课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原则:

我输出的内容一定要对他人真的有用!

与此同时,我还设置了一个底线:

我只写自己已经做到的道理。

坚持这样的原则、坚守这样的底线,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得罪人,不需要触碰政治红线,更不需要「卧薪尝胆」什么的,甚至,干脆就不可能因此与任何人发生冲突,只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与自己死磕,甚至拼命。李笑来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同样不可能提前有现在的口碑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读我博客的人觉得有用,读我书的人觉得有用,每一本书都让人觉得有用,听我讲课的人觉得有用,听我讲过很多课的人还是觉得有用 —— 甚至,随着经验的增加,能力的成长,我输出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好,乃至于受众常常感受到「惊艳」…… 于是,经年累月,在这方面的信任逐步建立起来,因为李笑来的受众都知道,购买李笑来的内容,一个字,「值」!这就是所谓的「可预测」及其随之而来的「信任」。

虽然「有原则有底线」其实可以并不难,但,有一点是非常难的,也只能很难很难,那就是不仅要「有原则有底线」,还要「长期有原则有底线」—— 反正,「长期」两个字,放在任何地方,古今中外,都是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所以才有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慨叹:

建立信任需要很久很久,毁掉它只需要几分钟……

进而,所谓的「信赖」,是「信任」+「依赖」。那,那些信任你的人凭什么竟然会「依赖」你呢?首先,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依赖。而后,如果你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再加上另外一点就够了:

专业

—— 那么,「信任」你的人会进而「信赖」你。

在平民的世界里,所谓的「专业」真的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难。你的朋友,既然和你都相处了那么久,他们在基本的事情上就是信任你的。然后,若是你家里的装修竟然在朋友圈里做到了最好,甚至不仅最好还最经济…… 那么,很快,你的所有朋友们都会向你请教,请你帮他们出谋划策 —— 这就是「信任」之后因为所谓的「专业」而获得的「依赖」,即,「信赖」—— 你觉得很难吗?

其实,所谓的「专业」或「突出」只是一个习惯而已,一个可以养成的习惯。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教我说,「你要学会时不时做出让大家佩服的事情。」—— 然后这句话我受用终生…… 所以才会有很多事情发生。比如,当老师们觉得我是个废柴的时候,我会突然拼命努力考出第一名的成绩;比如,突然之间,我的同学们发现我领了一个什么「东三省青少年宫计算机竞赛冠军奖杯」回来;再比如,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们发现整日里吊儿郎当的李笑来,竟然不仅有毕业证,还有很多人最终并没领到的学位证…… 诸如此类吧。这并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天分,而是一个经过长期习惯而养成的行动模式、决策模式。真的只是习惯而已,即,习惯性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出怎样的惊人决策 ——「习惯性突出」。

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更「专业」一点 —— 只要养成这个习惯就好。其实,「比大多数人更专业」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管做什么,养成以下三个好习惯:

  • 开始之前做足准备工作;
  • 过程之中全力以赴;
  • 结束的时候做足收尾工作……

你只要观察一下绝大多数人就可以了,他们做事都是「没头没尾」的,所以,没有第一个习惯和第三个习惯…… 甚至,即便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也完全没有任何「全力以赴」的精神气。所以,干了就好像没干一样,哪儿可能「专业」得起来呢?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突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依赖」,所以,永远不可能获得「信赖的支持」。

所以你看,大多数人不值得被信任,大多数被信任的人不值得被依赖…… 于是,成为人群之中的前百分之一,只需要这么简单的方法论就可以了 —— 首先,通过「有原则、有底线」成为少数 10% 值得被信任的人,然后,通过「专业、突出」成为那少数 10% 之中的 10%,即,1% —— 真的很难嘛?

「成为前百分之一」,用我们的话讲,就是成为「平头」——「平民头部」的缩写 —— 显然是值得为之付出为之努力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啊! 别说用 6~18 个月去做了,哪怕为之努力付出一辈子也是值得的啊!更何况,你也看到了,要做的事情其实真的挺简单的……

..................................END........................................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论坛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QQ|手机版|理想城俱乐部 ( 闽ICP备19016385号-2 )

闽公网安备 350121025006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221536

全国热线4009986601

GMT+8, 2024-4-26 22:32 , Processed in 0.16708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