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文章时间满 108 秒,可领取 540 理想分
普通人要不要直接读《资本论》?——兼谈一种学习方法 有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志想读《资本论》,可又担心读不懂,他认为《资本论》是给经济学教授读的,普通人读也读不懂。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普通人,就是不以专门研究《资本论》为业的人。除了那些寻章摘句、文献综述的学者教授们,《资本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读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是可读的。《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只要是参与雇佣劳动的人,都是工人阶级,结合实践去读,当然可读。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这本书束之高阁,却把可读与不可读的决定权交给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教授们,这不是有些荒诞吗? 我读过《资本论》,很多书比《资本论》更难读。比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哲学研究》,还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些书从行文方式、表述方式以及翻译效果来看,都比《资本论》难读多了。马克思的文章从来不故作高深,从来都是结合社会实践的,因此,他本人从来不在作品本身的表述上设置门槛,他是个非常实在的人。 《资本论》第一章价值形式那里有些难,但是不是难在故意不让你读懂,而是难在耐心上,我读完之后,感觉马克思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人,诱导你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像苏格拉底的助产士一样。 我想说的是,自从有了精神分工开始,精神分工被当做一门糊口的生意时开始,有的学者就故意设置自己的学问门槛障碍,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你读懂一点,但是读完以后,七绕八绕,绕的谁都读不懂,这就不是读者的问题了,而是作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这样做呢?他是想人为设置学术门槛,以别人的读不懂为自己设置价码,以行文晦涩、自创术语作为设置价码的手段,最起码可以在术语这一关有自己的贡献,然后获得博士学位,有了博士学位,就有了精神分工作者的一席之地,然后就可以按照统治者的意志来制造思想垃圾了。 这样的人写的书,我们没有必要去读。但是如何区分作者是否是这样的人呢?我们虽然不能见到同时代的人,但是作品是作者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行文风格,是不是尽可能的少用术语以及是不是实事求是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认识作品,也认识作者。 我列举一本这样的著作,比如《毛泽东选集》,里面的文章都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最重要的,这本书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写的,是针对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经验总结,而且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贯彻始终,从其书,我们可以领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于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相反,对于思想领域宣传的虚假泡沫,必须加以刺破;对于故作高深的蹩脚学问家,必须予以揭穿。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有良心的人必须当那个小孩子,“看,那个人,不是在光着屁股吗?”。 很多以《资本论》为业的人、以政治经济学为业的人,往往会说,不建议一开始就读《资本论》,从而开列一大堆书单,让你先读别人对《资本论》的研究著作,试想,一道原创的大餐摆在面前,我们不先品尝大餐,却要先拾人牙慧,吃别人咀嚼过的剩饭,这不是很奇怪吗?即使是要先读别的著作,那也要读马克思本人写的前面的著作,因为前后是一脉相承的,不会出现思想差错。 诚然,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但是,唯一能破除读不懂的要义就在于结合前后文反复阅读,结合实践反复阅读,而且要略通大义,不是要你寻章摘句,“治经为博士”,不是那样才叫读懂。 先读别人的研究文章,很可能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或者发现别人的研究文章也难读,从而还没有摸到《资本论》的书本就放弃了读《资本论》,这是非常可惜可悲的一件事,实践中,很多想读《资本论》的人就是这样慢慢的放弃了读《资本论》。 热情就是那么一些,冲动就是那么一点,读别人就读不了马克思,“岁月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轻的时光就是很短暂,还不趁最好的时光把这本大书读下来,以后岁数大了,再想读了,还有那个精力和热情吗? 很多人说要先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国富论》名字叫的很不好,其实它的真实名字叫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最开始的名称,也是人家的英文名称,翻译成《国富论》,好像是研究国家富裕,其实人家讲的是国民富裕,而且是探讨富裕起来的原因。 《国富论》是《国富论》,《资本论》是《资本论》,读完了国富论,并不一定就能读懂《资本论》。这两者虽然有关系,但是不是决定性的关系。 而且,很多思想大家的思想,我们在短期内是把握不了的。如果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弗里德曼、熊彼特等等,一个一个的读下来,即使对每个人的学说都大致了解,这些思想家互相之间的矛盾也必然导致读者思想彻底混乱,对于初学者是更加不建议的。 所以,透过一个人,精读一个人,然后透过一种方法,去大略了解其他人的思想,去检视审阅其他人的思想,这样的方法是有助益的。 我一贯主张,读书就要坚决的读原著,只有原著,才能见到真正的思想家。比如拜佛,好不容易爬上了五台山,但是却见不到大师,只见到了大师的小沙弥,这能令人满意吗?即使见到了大师,大师的学问非常高深,大师讲什么也听的似懂非懂,但是这个领略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当时未必能懂,但是随着岁月累积,慢慢的体验与领悟,再回头重新阅读,也就能读懂了。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我读《资本论》第一册的那种喜悦感与敬佩感,我当时还在书旁边写了一句脏话——“马克思真的太牛逼了”,他推导货币作为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总公式的过程,真的是太绝伦了,我至今看到如此推理过程的,只此一本。 不过,在读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过程中,因为不是马克思最终成稿,确实存在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恩格斯也在前言中坦言。 “读者从下面的叙述将会知道,本册的编辑工作根本不同于第二册。第三册只有一个初稿,而且极不完全。每一篇的开端通常都相当细心的撰写过,甚至文字多半也经过推敲。但是越往下,文稿就越是带有草稿性质,越不完全,越是离开本题谈论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冒出来的、其最终位置尚待以后安排的细枝末节问题,句子也由于表达的思想是按照形成时的原样写下来的而越冗长,越复杂。在许多地方,笔迹和叙述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作者由于工作过度而得的病发作了,并且逐渐加重;这种情况起先使他独自进行工作越来越困难,最后竟时长使他的工作完全无法进行。”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序言 对此,我们也无需介怀,马克思未竟之业,还要很多后来人去做。毕竟他的天才,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 |
|手机版|理想城俱乐部 ( 闽ICP备19016385号-2 )
GMT+8, 2024-11-24 00:32 , Processed in 0.21752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