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城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理想城俱乐部 门户 见识好文 教育 查看内容

读书会分享:到底什么是好书?从叔本华和爱因斯坦说起

2021-11-24 10: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4| 评论: 0|来自: 杜豆豆万卷好书读书会

摘要: (按语:本文是我在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组织的“线上读书会2:名家谈读书-叔本华、爱因斯坦”的现场主持稿,分享出来,以飨各位爱好阅读的朋友。)今天的读书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要点。首先,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回顾 ...
浏览文章时间满 284 秒,可领取 1420 理想分

(按语:本文是我在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组织的“线上读书会2:名家谈读书-叔本华、爱因斯坦”的现场主持稿,分享出来,以飨各位爱好阅读的朋友。)


今天的读书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要点。

首先,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一次读书会的共读材料,也就是来自叔本华和爱因斯坦这两位大师的经验之谈。 看看两位大师是如何看待好书和坏书的,以及这些观点是从哪些角度的出来的。

然后,我摘选了大家的一些好卡,从中总结出三种观点,有同意两位大师见解的,也有质疑的,还有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来听一听。你可以在这些讨论中,思考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启发,你赞成还是不赞成?为什么?

最后,我来聊聊我个人关于好书和坏书的一孔之见,以及我总结出的定义和选择好书的几个方法。

好,我们先来回顾,从叔本华说起吧。

在第一篇《坏书》中,叔本华的观点是:要谨记“不要滥读的原则”。这篇短文,其实是一段摘录,摘自他的文章《读书与书籍》中。《读书与书籍》这篇文章,除了说不要滥读,还讲到了读书要思考,要有所专擅,要读古人原著,要读得精,以及重要的书要常温习等。而我们材料里摘录的这段,主要是以文学中的坏书做例子,来界定坏书,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远离这些坏书的。他说这些坏书的写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谋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这些书呢?”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那么,该怎样让自己避免读到这样的坏书呢?叔本华说:“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想做到真正的开卷有益,就要把宝贵的时间拿来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通俗点说,就是不要跟风,别人读什么你就读什么。

第二篇是爱因斯坦的《论古典文学》,他的观点是:读书要“克服现代派的势利俗气”。

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当代有些人,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要想让自己不近视、不只是跟从“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就要读好书。

那具体什么是好书?又该怎样有选择地读好书呢?他说:“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要感谢古代的少数作家,全靠他们,中世纪的人才能够从那种曾使生活黑暗了不止五百年的迷信和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也就是,一要读一个世纪里,那些兼具思想和审美价值的启蒙著作;二是读古代少数作家的经典书。


讲到这里,我想请各位老师一起来互动一下,你觉得两位大师判断好书和坏书的标准有哪些?大家可以在互动区敲出来哈。

(点评老师们的想法)看来老师们都很有思考。那我这里小结了三个标准,看老师们是否同意。

从上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考量的标准,基本是围绕这3点来述说的:

1、写作者及其写作目的和对象。书,是写作者写的;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读书既是表达,也是交流。因此,写作者是什么背景,因为什么动机和目的而写,这些书他是写给谁看的?写作者做为源头,作品的生产者,他的写作态度和水平,都会成为作品好不好的关键。

2、时间考验。除了写作者,时间也是个重要因素,一时流行,经不起历史长河的检验,这种作品,早晚会成为垃圾。

3、读者体验和收获。好书,还要让读者有美好的体验,有思想上的收获,能引导读者走向高尚。

所以,从这三个考量标准,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两位大师对好书和坏书的 共同定义:坏书:就是那些写作者为私利而创作,迎合大众口味,流行一时,缺乏思想和审美价值,浪费读者钱财和精力,将读者引入低俗的书。而好书,就是那些少数伟大的写作者,为智者而创作,经得起时间考验并已有定评,有睿智的思想、优美的鉴赏价值、有益于修养,将读者引入高尚的书。不过,我在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特别考察了他们的定义范围,也就是文学。这一点,我想也是要注意的。

好,以上呢,我们回顾了两位大师的见解。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各位小伙伴的一些观点。为了方便大家有条理地思考,我将大家的讨论精华,分类成了3种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观点:赞同大师见解,认为我们的确应该远离当代畅销书,要读经典。

我列举了7位老师打卡作业中的精彩点。比如:

成都 文红霞老师说:“读书如同交友,交友不慎往往贻害终身,而选择什么样的书阅读,就选择了怎样的精神伴侣。那些所谓的畅销书并不都是好书,要谨记“绝不滥读”,“伟人的已有评定的名著”才是真正的好书、睿智之书,一定是开卷有益的。”

甘肃 刘晓玲老师说:“从前的人在几千年或者几百年以前就知道那么多人生道理,我们现在的人物质文明相对很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却一直没有跟上,我们一直在学习古人,学习伟人,但我们却很难达及他们的方向。”

”深圳 小禅老师说:“不要为了时髦跟风,更不要为了谈资、投机来浪费我们的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神去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投机新作,要读就要读那些益于修养,思想训练,境界提升的传世经典之作!”

南京 尹芳老师说:“看完叔本华和爱因斯坦的文章,我能做的,就是辩证地看待,结合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多看经典的书,多思考,这个准没错。”

眉山小林老师说:“那什么是好书?有句话说:阳光底下没有新事。可以说后世的各种书籍观点并不新,只是表述方式新颖,所以我们要想读好书,还是要回到源头去看原创性的经典。”

成都 滕林君老师说:“多读古典著作,读经典好书! 还能说什么呢?有着名家的引领,那我们就多读经典、多读好书,提升自己吧!”

深圳王小婷老师说:“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原著是势在必行,小学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用。”


要读经典好书,读古典名著,这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公式。但只读经典,会不会有失偏颇呢?也有老师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了第二种观点:质疑大师见解。

比如福建 吴炜华老师说:“阅读经典书籍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受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看报纸和当代作家的书也不全是无用之功的,单看受众群体的文学修为,个人品质和去糟而取益的能力了。 如若个人不具备这些条件特点,就算有幸读经典,那也有可能是味同嚼蜡收效甚微皆是枉然。” “ 经典名著通过数以经年的验证,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于个人是精神的珍贵食粮,于社会国家是进步发展的阶梯。时髦之类书籍虽大多粗劣,但若懂得筛选领悟运用,它也有值得借鉴让人警醒不步后尘之功用。”

慧慧老师说:“读完对“坏书”的定义:笔触巧妙、诱人来读的时髦新书。 ”“说来我倒并不完全赞同叔本华对坏书的定义,反倒是最近几年新出的新媒体文章、短视频更像是“坏书”“现代人读史,亦当有“当下”的眼光思史。“”我们需要时不时跳出当下的匆忙,去读一些富有挑战的经典古书,把对一件事情的思考拉伸到一个百年、千年的时间轴上,“

福建 陈雅芬老师说:经典名著相对于其他书籍会干燥乏味,如果阅读,只能选读经典,最杰出的作品,是不是有点极端了,会不会破坏阅读者的兴趣。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任何一方面,就如同金克木先生的疑问一样,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因为这句话由此激发先生对于阅读的好奇,进而一步步探索,研究出他的阅读方法,终成就了一位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读经典固然没错,但是不是太极端了?当代的报纸和一些好书也不是全然无益吧?是不是还要考虑兴趣、能力和专业领域呢?这是这几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思考和质疑。


另外,还有第三种观点:拓展大师见解。

比如,云南 袁真老师说叔本华:“他的这种观点,不是说不读书甚至读极少的书,他所强调的其实是读书的“选择性”、“思考性”和“实践性”。” “读书在精不在多,与其滥读,不如不读。 如果说读书思考是养分,那么实践就是果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了万卷书却没有行万里路,那只是仰望了星空,却没有脚踏实地,那还是不要读那么多书了。”

江北 张娟老师说:“诚然,读经典,读思想内涵深刻的书,绝对是对我们的认知提升有极大的帮助的。但若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一些为人所不齿的小说作品,如今已经被奉为了经典,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尤利西斯》。 ”“文学就是在这样的争议当中、碰撞当中发展壮大的。 佛家有说,你的心是怎么样的,你看到的就是怎么样的。所以,作品就摆在那里,到底是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亦或是开卷有害,恐怕更多取决于读它的人的心。“

长沙 刘文明老师说:“烹调者怀着对品尝食物者的爱制作出来的食物,相信会是好的食物;同样的,心中怀着对读者的爱的作者写出来的书,相信也会是好书。”“一口吃不成胖子,一辈子只只高营养的食物也有点索然无味,要达到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水平,还需要有个过程,咱们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始,再来点勾起食欲的,中间穿插营养品,实在病得厉害了,救命用的也可以吃一点,闲暇时来点纯满足口欲的也无不可。 至于如何保证营养均衡,那不就有了咱们这一群会搭配会指导的营养师嘛!”

——读书,除了选好书,还要重视思考和实践,结合背景和作者去辨析,以及注意营养均衡。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江北的张娟老师,她不仅更深入地查阅了叔本华和爱因斯坦得出这些见解的一些背景,而且还从文学历史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好书坏书历来有争议的事实,提醒我们个人观点即便是出自伟人,也要有所辨析,对个人来说,开卷是否有益,不在作品而在读它的人。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你本身是个高尚的人,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那些坏书,你怎会去沾染呢?

读完老师们这些观点,我真的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所以,我在大家这些观点的启发下,也思索了很多。那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两点我的浅见,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雅正。


先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我们在这里谈论好书和坏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什么是好书。有了对好书的定义,我们在选择时,才能不至于陷入迷茫。

到底什么是好书呢?我认为:

好书,除了要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还要适合自己、能为我所用。

我的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认为,人认识世界,是一个好奇和征服的过程。读书,做为一种认知方式,也毫不例外,但它很个人化。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摸索着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好奇和征服中一天天长大,长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有些人很幸运,他们的好奇得到了高人的指点、提携,成就了伟大的征服成果,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如此的幸运,结果成了沧海一粟,沉没到了历史长河中。这些高人,如果是周围环境中能遇到的人,那自然是最为幸运的,比如,我们在名人传记中,常见有些有成就的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幸得到高人的指点或者良好的家学渊源。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我们中国唐宋时期的杜甫,有祖父杜审言的诗才在前;李商隐,有令狐楚亲授文章;李清照,有厚实的家学底子。像叔本华和歌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等。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幸运儿,所以,更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读书来吸收有益的营养,从而得到提升的。

相反,有些人为何会沉沦,就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受到了不良的引导,坏人、坏书、坏环境,都可能成为这样的引导物。而书,较之人和环境,则更为特殊,因为它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当下限制的。读坏书,会让我们走向低俗、堕落;读好书,则让我们可以和古代的先贤、伟人们对话,汲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启发自己的思考,走向高尚。

但读书从过程上来讲,也有局限的地方。它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是你个人的好奇心发起、然后由你自己来征服的过程。你的思想和作者碰撞时,别人是不可能参与其中的,这本书你觉得很有收获,别人未必认可,那本书别人说很有价值,你可能觉得并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其次,大师的见解是讲给大家听的,是宏观的经验之谈,那如果要微观到个体呢?所以,我想从读书的过程探究一下,当微观到个体时,什么是好书?

咱们每个同学都是从初级班过来的,也写过自己的阅读史。在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时,我不时在反思,自己过去是怎么选书和读书,今后又该如何去选好书、读好书。从我个人的读书经验和反思的结果,我认为选好书和读好书的过程有三步。

(1)框架性地泛读:基础书—某个分类;

(2)有选择地精读:定位、能力圈、可行性;

(3)读后的行动:思考、创作、行为。

首先第一步,是框架性地泛读。

金克木老师说了,基础书是必须要读的,我们得了解文化渊源。这个不用质疑,这是文化的根,是必须的。但显然,只懂这些基础书是不够的,我们总要深入到某些领域去吧。那就要读这个领域的历史、概述和原著,通过史+概述+原著泛读的方法,来实现你对这个领域的框架了解。

比如,我喜欢哲学,我就需要读哲学史,根据权威的概述理论,去找寻原著,一本本泛读,去了解整个哲学的概貌,认识那些在哲学史上有价值的思想和人物。我从事IT的研究工作,那我必须对这个领域的历史、概述和经典书籍有所涉猎。但这远远不够,到这里,我也就是知道了点儿皮毛,了解了这个领域能找到的那些有营养的食材,实现了一点点好奇的品尝而已,离精通和成果,还有十万八千里。


那接下来第二步,该怎么做?当然是有选择地精读精读那些我需要的书,吸收对我个人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对不对?这时,我要考虑的是什么?我想,至少有三点是要考虑的,我的定位、我的能力圈,还有可行性。

定位,指的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比如,是一个好的教育者?一个好家长?还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我需要在精读中,寻找适合我需要的、有营养的食材,然后把它们搭配好,配置成适合我自己的食谱。

**说他读《资治通鉴》读了17遍,读《共产党宣言》读了100多遍,那是因为他是**,他需要深入研究这些书籍,来为他老人家所用。如果我只是想当个好的教育者,我需要读《共产党宣言》100多遍吗?我认为根本不需要。对我来说,我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我的本职工作的需要。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不是所有有营养的书,都适合某个特定阶段的自己。这时候,就涉及到能力圈问题。这些书我有能力读的懂它吗?如果我暂时没有,我还需要补足什么?可不可以暂时放一下,等有了更多的积累,再去读它呢?

说个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在十几年前读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象的世界》时,我真的读不懂,基本像看天书,字都认识,可看不明白呀,我泛读了一遍就丢到一边去了。后来,知道我读了什么书,让我忽然开窍了吗?你们可能想都想不到,我读了一本和哲学不搭界的书,叫做《自私的基因》,是讲进化心理学的,读完感觉醍醐灌顶,这不就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验证吗?再回头读《作为表象和意象的世界》,一些问题立刻就顺了。

在咱们的打卡讨论中,很多老师也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读,6岁的孩子和12岁的孩子,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差着一大截呢。有些经典,一定是人生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读懂的,那这些经典我们当然不必硬逼着孩子去读,等他的心智发展到这个阶段,他自然就读懂了。即便是**,每个人的际遇、环境不同,能力也一样千差万别。只有根据自身能力去做读书计划,选择适合的营养,才能让我们得到逐步的提升。揠苗助长这个成语,不仅仅适合孩子,同样适合**。

除了定位和能力圈,我认为还有一个影响精读的因素很重要,那就是可行性。

现实允许我们只读古人经典吗?比如,我从事IT的研究工作,那我必须对这个领域的历史、概述和经典书籍有所涉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家都知道IT行业日新月异,半年就更新换代一次,我如果抱着旧古董不放,不是等着被时代淘汰吗?

除了时代,关于个人,我们还需要考虑工作和生活需要对不?咱们班上来自深圳的黄琦老师的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她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命中的一日三餐,是长跑。中外古今的经典好书听金克木先生说起来轻松,但深入到分类的领域,其实也不少,你未必要本本都一读再读,如果不适合你,其实在精读的过程中,大可断舍离;今人的书,未必都是偏见和短视,如果适合现阶段的你,对你有价值,一样是好书。


说完第二步,咱们再来聊聊第三步:精读后的行动。

叔本华在《读书和书籍》中说,好书至少要读两遍,从我个人来看,我认为要读三遍。泛读、精读完后,你还需要跳读。跳读,是用来配合你精读后的行动的。或者是思考,或者是写作,或者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不管是哪种方式,目的都只有一个,让这本书中适合我的营养能够为我所用,成为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走向了征服。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3点感悟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选择好书要博而后约,要从泛读开始建框架,然后再进入有选择的精读。没有体系的阅读,最终都会成为遗忘曲线中的一个小黑点,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第二点,精读好书要因人而异,要考虑个体的定位、能力圈和可行性来选择。经典书未必本本都适合某个阶段的自己,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现代的好书,也要根据自身需要有所配置。

第三点,好书一定要为我所用。凡是不适合自己,不能促进自己提升的,再经典也不是你能被你吸收成自己的营养。如果读了好书没行动,你还是你,经典书也不过还是书架上的书,所以要用起来,才算你读完了一本好书。

好了,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不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和雅正。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感谢远川给我们提供的交流平台,期待在读书路上与各位同行共进!

(本文结束)

..................................END........................................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论坛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1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QQ|手机版|理想城俱乐部 ( 闽ICP备19016385号-2 )

闽公网安备 350121025006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221536

全国热线4009986601

GMT+8, 2024-4-20 01:58 , Processed in 0.16346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