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理想城俱乐部 门户 见识好文 查看内容

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系列解读之四——强化全民数字素养能力,挖掘数字经济红利 ...

2024-11-18 15:19| 发布者: wx_rTJ0V| 查看: 3|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科技投资 张婷

摘要: 导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12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明确了以 ...
浏览文章时间满 199 秒,可领取 995 理想分

导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12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明确了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本文从《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四项务实举措之三——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的角度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实施方案》提出务实举措之三是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弥合群体差距。以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增强人才红利,持续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以信息无障碍强化弱势群体保障,持续推动各类应用开展适应性改造,探索建立数字技术无障碍的标准和规范,提升弱势群体数字使用能力。以常态化监管制度助力灵活就业者保障,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适当放宽就业帮扶政策条件。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传出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阐述,再到3月出席全国两会时关于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新质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未来,在数字经济领域,需要培养精通行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劳动者的素养是劳动力提升的核心。


数字素养的定义

根据国家网信办的定义,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其中,数字意识包括:内化的数字敏感性、数字的真伪和价值,主动发现和利用真实的、准确的数字的动机,在协同学习和工作中分享真实、科学、有效的数据,主动维护数据的安全。

计算思维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主动抽象问题、分解问题、构造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善用迭代和优化,并形成高效解决同类问题的范式。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包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广泛的数字化工具和泛在的数字化平台,开展探索和创新。它要求不仅将数字化资源、工具和平台用来提升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感,还要将它们作为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不断养成探索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与工作习惯,确立探索和创新的目标、设计探索和创新的路线、完成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交流探索和创新的成果,从而逐步形成探索和创新的意识,积累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储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形成团队精神。

数字社会责任包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遵循数字伦理规范。在数字环境中,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法律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在各种数字场景中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积极维护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秩序和生态。


数字素养面临的问题

2024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志奇表示,目前,我国网民仍面临数字意识不强、数字产权保护不够、普通劳动者的数字技能不高等短板,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差距较大。人们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也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认为,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地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提升数字素养必备的五种能力

2022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工作要点》部署了8个方面29项重点任务。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2035》指出,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数字生存能力,包括: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App进行购物、出行、社交、看病、防疫等操作;会根据需要浏览、检索、查询相关的信息;会对自己的照片、视频等数字资产进行初步的整理、保存,防止丢失。

数字安全能力。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数字安全能力,保护自己的数字资产或物理资产不被侵害。包括: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信息窃取等不法行为的辨别能力和安全防护技能;对游戏、短视频等的自控能力,防沉迷。

数字思维能力。数字思维能力指能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解决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数字生活体验和生活水平,比如智慧家庭等;利用数字技术工作效率,比如在线办公、数字渠道营销推广、远程医疗等;具备数据思维能力,能利用数据发现问题、找到根因,进行精准研判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数字生产能力。数字生产能力指能输出数字产品、数字内容或其它数字解决方案,帮别人解决问题,提升自己或企业在数字世界的品牌和影响力。包括:数字内容创作(如短视频);数字产品开发;数字解决方案集成等。

数字创新能力。如果个人或企业在数字经济中要起到引领带头作用,需要具备数字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在基础技术、开放平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力。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如底层芯片研发、算法研究、专利撰写等;数字开放平台创新,如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如共享经济等。


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第一是“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要关注国家相关部委、领先企业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方面的新战略、新规划、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到跟数字世界信息和语言同步。

第二是“学”。要学习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知识,这样你在面对一些热点概念(比如元宇宙、NFT、东数西算等)时,能看看清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第三是“思”。在数字经济时代,不仅仅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人也需要数字化转型。要构建数字思维,善于运用数据帮助自己用数字的方式去发现问题的根因、辨明是非,帮助自己进行正确的决策。

第四是“用”。要理解数字技术在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并尝试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你面对的问题。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就是要培育数字人才,不断壮大数字人才队伍。尤其要培育造就一大批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数字人才;要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水平,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创业;要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化履职能力,加大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网、懂网、用网的能力,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培育高水平数字工匠,面向产业工人系统,开展生产全环节数字技能培训;要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壮大行业数字人才队伍。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有待提升,数字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力度亟待加大。因此,要加快弥合各方面的数字鸿沟,建设数字无障碍环境,持续实施银龄科普行动,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加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供给,用心开发适合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应用,让数字技术切实为所有人生活、学习、就业等增加便利。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作用

数字经济推动着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从数字经济结构上看,数字产业化领域招聘岗位占总招聘数量的32.6%,占总招聘人数比重为24.2%。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会带动3.79亿人就业。人社部发布的4批56个新职业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超过20个,开辟职场新蓝海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的新需求,衍生出如数字化管理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的工种和职业。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也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包容性创新,对劳动力的影响存在偏向性,导致市场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以及技能溢价的出现,拥有较高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从业者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飞速发展,是数字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增加了高技能数字金融人才的雇佣。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随着电商直播模式的嵌入,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壁垒减小。解决农民工群体就业的重要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对非农就业和农民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女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和优化就业性别结构。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还克服了劳动力配置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就业搜寻成本,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提高,进一步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

从对高素质、高技能、高教育程度背景的劳动者的需求,到解决下岗待业者的再就业和消化吸收农村转移的大量低端劳动者,数字经济所涉及领域需要的劳动力可实现高中低端劳动群体的全覆盖。综上所述,数字经济的就业潜力巨大,能够创造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更持久的就业能力,因此其所蕴含的扩就业总量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就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存在严重短板,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高、精、尖”数字化专业技能的人才更为稀缺。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超过3000万人,成为制约数字化就业的关键发展瓶颈。

对此,必须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积极效应,以推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是要建立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势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新型民主协商制度,建立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完善就业服务管理。

二是要推动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智力支撑,增加政府公共财政对人力资本投入,加大数字化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能力与技能双重培养计划,立足市场重构职业教育,企校人才定向培养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职业的流动性,实施灵活有效的就业政策,形成数字化转型人才“蓄水池”机制。

三是要因地制宜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特别是在行政审批、税收政策与融资渠道等方面应适当放宽限制。加快布局“东数西算”算力新基建,积极构建示范应用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同时要推进包容性数据治理,打造数字强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手机版|理想城俱乐部 ( 闽ICP备19016385号-2 )

闽公网安备 350121025006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221536

全国热线4009986601

GMT+8, 2024-11-21 16:39 , Processed in 0.22976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